今天是:
站内搜索
动态信息
动态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信息
【兰台印迹】从手摇计算机到万机校园网:学院计算机设备条件建设筑基之路
上传时间 :2025-06-19 来源: 浏览次数:10

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发展进程中,计算机设备投入与计算机教育和技术应用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有力推动着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一、初创奠基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 - 80 年代初)

上世纪 70 年代,在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时期,学校曾配置二十余台国产和德国产拨杆式手摇计算机,用于计算技术课教学。1973 - 1974 年度学校教学计划提出“充实计算机室并增加电子计算机”。此后,我院接收四机部赠送的电子计算机,并购置国产“中华 102 型”电子计算机等设备。

1978 年,在《改建学院的初步意见》中,我院提出暂设学制四年的电子计算机专业。为满足专业建设需要,四机部拨专款为我院建设计算机机房,并配备一套天津电子仪器厂生产的 DJS - 130 计算机及一系列外部设备,在1979 9 月正式交付使用,运行稳定,连续使用时间可达 100 小时以上。此后,该机改造为联机系统,实现从单用户扩展到 6个用户同时工作。

19805月,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正式建立,教育部批复设置“电子计算机工程”专业。1981 11月,计算机房和计算机教研室、计算机专业的班级从四系(电子工程系)划归三系(管理工程系)领导。同期,我院使用四机部专款,购入北京计算机五厂BCM - II 型计算机,还联合成电、西电商谈购买 美国DEC公司生产的PDP-11/24小型计算机。

二、快速发展阶段(1983 - 90 年代)

19834月,学校成立计算机中心筹备组。1984 3 月,1PDP-11/24系统完成交付。此时,院机房还拥有S-09微型计算机多用户3台、每台4个终端,以及IBM PCAPPLEII机、单扳机、Motorola6809等多种型号计算机设备。19845月,经电子工业部批复同意,我院计算机系(五系)正式成立,其组成基础是原管理工程系的计算机教研室和计算机中心筹备组(包括现有计算机机房)。

随着学院的发展,教学与科研任务日益加重,不仅计算机教学任务需要大量机时,我院还承担着多项部级重点课题,以及与工厂、研究所的协作科研任务,在工程数值计算和集成电路辅助设计等方面的计算量巨大,急需引进性能更强的计算机。经过充分选型论证,我院向国家经委申请引进VAX多用户超级小型计算机。1984 10 月,电子工业部教育局代我院向DEC 公司订购一套VAX-11/780系统。

1986 37日,VAX-11/780机完成安装调试,浙江省商品检验局进口科、我院设备科和计算机中心的同志参加了现场验收。VAX机具有30终端分时处理能力,是我院计算机中心的核心设备,供教师、研究生、毕业生用于科研,显著提升了我院的科学计算能力,为“七五” 期间CAD研究所等科研部门承接科研项目、完成科研任务和获得众多科研奖项创造条件,促进了我院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财会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领域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在我院增设专业点和硕士点,以及提升行业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标志着我院计算机设备条件迈进全新阶段。

在积极引进部署国外小型机的同时,我院还陆续配置了数十台性能兼容IBM PC机的国产长城0520A0520C-H系列微机,支持教师为地方企事业单位进行中文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服务。众多项目通过验收和鉴定,CAD 所的多项成果作为优秀项目,参加首届长城系列微型机国产化及技术与应用展览,获得业内广泛好评。

198711月,计算机系所属的电教楼计算机房和教务处所属的电教室合并成立院计算机电教中心,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为系处级建制。19884月,全国VAX-11计算机用户协作网首届年会在我院召开,会议决定将VAX-11用户协作网更名为中国计算机用户VAX机协会,并建立地区性组织;5月,我院成立浙江省 VAX 用户协会分会。

19909月,为落实机电部进一步开展职工岗位培训的要求,经机电部教育司批复同意,我院成为机电部计算机技术培训中心浙江分中心挂靠单位,承担浙江省机电行业各层次计算机人才的培训任务。此时,各系实验室配备有少量长城0520IBM PC 286、浪潮286等微型机,学校计算机电教中心配置有132终端VAX11/780机、18终端PDP-11/24机、18终端Tower1632(68000系列)IBM PC /XT、长城0520A0520CH等机型数十台以及其它PC机、APPLE机、单板机、单片机百余台。

三、普及转型阶段(90 年代后期 - 21 世纪初)

1997-1998年,学院投入教学经费600万元,用于提高学院实验教学条件,其中400万元分配给各分院建设实验室,100万元用于电化、CAI教学和计算中心计算机升级改造,100万元用于校园网一期建设。

19996,学院实施机构改革,以教务处的电教中心、计算中心为主体,组建现代教学技术中心。20007月,现代教学技术中心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部,下设网管中心、电教中心和计算机中心。

为保障下沙校区学生的正常教学,2000-2004年期间,各分院所属实验室、CAD所和计算机中心更新配置了大量计算机设备。当时,PC机采用IBM PC兼容机,主流配置英特尔Pentinum4 CPU256M内存、Windows操作系统;服务器主要有惠普HPIBM,还有DELLSUNIBM工作站、东芝和IBM笔记本电脑等多种计算机设备。

20049月,学校调整部分机构,撤销现代教学技术部,计算中心划归计算机学院,成立网络信息技术中心(处级建制)。计算中心的重点任务是保障学校教学上机,以及各学院难以安排的课程上机和短学期大量上机要求。当时,有6个机房、600余台电脑,主要是长城电脑和方正电脑两种机型,在2005年实验室扩建时,更新配置品牌机140余台。随着校园网二期和三期建设工程持续推进,至2006年建校50周年之际,覆盖文一、下沙和东岳校区的校园网联网计算机规模达到1万余台。

回溯历史,我院计算机设备发展由国产DJS - 130计算机起步,历经VAX系列小型机阶段,至90年代迎来PC个人计算机普及,而后构建起以PC个人计算机为用户终端、小型机为服务器核心的局域实验教学网络与校园网。我院在信息化建设领域,始终紧跟国际前沿,持续勇攀高峰。

往昔计算机房内,师生们潜心钻研的身姿,已定格为档案里的珍贵回忆。这份回忆,不仅是我院计算机学科建设与发展进程的生动见证,更铭刻着学校与中国电子工业携手奋进、共同成长的坚实足迹。

19773月,企业财务会计第十二期、企业计划统计第六期短训班教育计划

1976年,飞鱼牌手摇计算机  上海计算机打字机厂生产

(来源:西安交大高等工程教育博物馆网上展馆)

1980年,学校生活侧面 (使用电传打字机)

纸页式电传打字机是上世纪5070年代计算机的主要I/O设备,在输入输出、打印、信息远距离传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来源:CCF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

1980,学校生活侧面 (DJS-130计算机房)

DJS—130小型计算机

(图片来源:中国海关博物馆网)

1982,蒋葆增院长陪同电子工业部副部长魏鸣一参观计算机房

  1982,四机部钱敏部长参观计算机房

1986年,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孙俊人参观计算机房

VAX 11/780-5(图片来源:知乎古董电脑室, 西雅图活电脑博物馆)

1984年,国产长城05系列微机进入市场。19876月,CAD所的多项国产化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业内好评。


19885月,我院成立浙江省VAX用户协会分会

19894月,机电部组织专家对我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论证考察(VAX机终端)

19899月,CAD三级系统获“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集体荣誉表彰

 “六五”至“七五”期间,学校取得了众多计算机应用技术成果,主要有:信息处理和计算机词汇国家标准、电子工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学院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财务、人事、图书等)、计算机辅助教学大学英语考试软件、数据库设计工具软件、微机图书发行管理系统、射电望远镜天线结构分析和优化设计、机械环境试验计算机辅助测试、电子工业企业计算机辅助经济计划优化决策、财会电算化系统分析与设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国产长城系列微型机上电路分析等。

1990年,学生在计算机房学习

1996年,学生在计算机房学习

2003年,学生在计算机房学习